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3月10日通过。共收到提案5913件。经审查,立案的提案4940件。
“1”——聚焦一个主题: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积极通过提案建言献策,履职尽责。
“2”——两大领域提案最多:在立案的提案中,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方面的提案数量最多,分别占总数的36.8%和36.6%。其次为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
“3”——本次会议的提案有三大特点:① 委员通过提案协商议政、履职建言积极性高。共有1959位委员提交提案,占委员总数的90.7%。② 提案内容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围绕“十四五”规划制定和实施、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科技自立自强、保障人民健康等,提出提案2558件,占提案总数的43.3%。许多委员还就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等提出意见建议。③ 提案坚持问题导向、质量明显提升。委员们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提案选题更加聚焦,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
“4”——2021年提案工作如何做?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会所作的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明确,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①把服务“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作为着力重点。
② 把提案办理协商作为重要环节。
③把发挥民主监督性提案作用作为重要任务。
④把完善提案工作制度机制作为重要支撑。
大会闭幕后,提案将送交承办单位办理。这些反映社情民意、蕴含真知灼见的高质量提案,将进一步提高协商民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案是履行人民政协职能的重要方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团结和民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两大主题。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既是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关系,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种执政党与反对党,在朝党与在野党互相倾轧、互相斗争的关系。
一、建国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共有十一个民主党派,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人民救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举行第二次代表会议,决定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和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统一成一个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同年12月,中国人民救国会宣布解散。这样就形成中国共产党与八个民主党派合作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几年,各民主党派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分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会议,确定政治纲领和方针任务
1949年底至1950年11月,除台盟外,各民主党派相继召开了全国代表会议和中央会议,确定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纲领和组织方针。会前,各党派内部都曾发生过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组织的存废问题和要不要以《共同纲领》为政治纲领。中共中央支持各党派内部的进步分子对企图脱离共产党领导的言行作了坚决斗争,对一些右翼分子采取了“政治严肃、组织宽大”的原则,做到既坚持原则,又坚持团结。同时,中央又明确表示:凡与中共有合作奋斗历史的各民主党派,今后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更有合作奋斗的必要,在政治上不存在存废问题。之后各民主党派的中央会议明确宣布接受中共的领导,以人民政协《共同纲领》作为各自的政治纲领,并确定了今后的方针和任务。
(二)清理整顿组织
解放初期,各民主党派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组织不纯和领导机构不够健全的问题。有的地方组织严重不纯,甚至组织系统也不统一,竟然有一个党派在同一个市里有九个市级组织、且各不相属的情况。为了进一步纯洁队伍,健全各级组织,各民主党派都作出清理整顿组织的决定。各党派分别成立整顿委员会,重新登记党员,清洗了那些混进民主党派组织的反革命分子,终止了政治面目不清的人的党派关系,健全了领导机构。经过整顿,达到了纯洁组织、健全各级领导班子的目的。
(三)发展新成员
各民主党派在解放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自身因素的影响,成员始终很少。建国初期,各党派共有成员11540人。1600人以上的,只有民建、民革、民盟、农工四个党派,其余几个党派只有一二百人。这种状况与新时期赋予它们的历史任务、政治地位极不相称。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向他们提出了发展成员的建议,并在第二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经过各民主党派一年左右的工作,1951年初,民主党派成员总数已发展到2万人。在毛泽东的关心支持下,1953年初,民主党派的总人数已达到3.2万余人。
(四)协商确定重点分工
中国共产党还和各民主党派协商,根据各个民主党派组织成员的历史情况,确定了各民主党派分工活动的主要范围和组织发展重点。即:民革主要是以原国民党员及在职的旧公务人员的中上层为主;民盟以文教界的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民建以工商业资本家及与工商界有联系的知识分子为主;民进以中小学教师和文化出版界人士为主;农工党以公职人员和医务工作者为主;致公党是归国侨胞及与华侨有联系的人士;九三学社以科学技术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台盟是以祖国大陆的台湾省籍同胞为主。各民主党派原在国外以及港澳等地的分支组织停止活动。
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同年9月,中共八大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写入了决议。
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此方针作了更为系统的阐述,指出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们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为有益。在这一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形成了我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真诚合作又互相监督的新型政党关系,奠定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内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民主党派的性质也发生历史性变化,统一战线内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致性进一步增强,团结合作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个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长期实践中逐步总结形成的,是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关系的重要准则。
“互相监督“体现的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法律地位上的平等。“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则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合作的过程中,要以诚相待,开诚布公,患难同当,荣誉共享,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贯彻这一方针,对于正确认识各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有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遵从时代召唤,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应切实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职能,进一步增强履行职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共同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承载了新的历史任务与奋斗目标。各民主党派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拥有一个梦想,共同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共同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
民革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始终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始终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共经风雨、共谋发展、共创辉煌。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一代又一代的民革领导人团结带领广大成员,矢志不渝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为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发展、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智慧和心血。实践充分证明,民革作为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亲密友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征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支重要力量。
供稿: 刘鹏翼